1.5℃特別報告摘要 (Global Warming of 1.5°C)
資料來源:Climate Vulnerable Forum
為能更為具體描述氣候變遷之影響,並與「巴黎協定」之目標:「全球平均升溫必須控制在2℃以內,並進一步朝1.5℃努力」連結,IPCC出版1.5℃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透過科學證據闡述1.5℃和2℃兩者的不同情境與影響。
摘要說明1.5℃特別報告中,環境變化與氣候變遷調適內容:
一、環境變化
1.溫度
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地球暖化,已高出前工業革命水準約1.0°C,若以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於2030年到2052年之間,地球便有可能升溫至1.5°C。根據過去與現在的碳排放速率,估計目前人為的地球暖化速度為每十年增加0.1°C至0.3°C之間。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企管理局&BBC
2.海平面上升
氣候暖化導致北及浮冰減少,依據模型預估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顯示若地球升溫至1.5°C,到2100年前上升幅度為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對人類及生態系統而言,持續升溫將提高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地區及三角洲於海平面上升之風險中,並可能發生鹽水入侵、洪水和基礎建設損壞之危害。
資料來源:GETTY IMAGES
3.生態系統
就目前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而言,預估於地球暖化1.5°C下,6%的昆蟲、8%的植物和4%的脊椎動物分布範圍會減少50%,而若地球暖化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
資料來源:GETTY IMAGES
4.健康
全球升溫趨勢下,促使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增加,提高瘧疾及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預估會影響人類健康。
二、氣候變遷調適
1.調適
降低脆弱度的調適方案與永續發展具有共伴效應,能確保糧食和水安全、減少災害風險、改善衛生條件、維持生態系統服務、減少貧困和不平等。增加對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是提高社會的韌性和調適能力的關鍵有利條件。
創新政策及國際合作皆有助於減緩與調適科技之發展、商業化及推廣,若創新政策與公部門支持研發的政策相結合,如針對新技術發展之獎勵措施,將讓政策更有效果。教育、資訊及社區推廣,包括融入原住民知識及當地知識,亦可加速符合調適及限制地球暖化1.5°C的行為改變。
2.減緩與調適
調適方案如能運用土地管理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災害風險,或在建築設計時使用低碳建材等,均可同時達到調適與減緩的共效益。倘若調適方案設計或實施不當,可能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和用水量,產生對減緩產生不利影響。
若以參與式和整合式的方法推動減緩及調適混合方案,以推動經濟和永續發展方向一致,並由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政策推動,落實多層級治理推動,可實現城市和鄉村地區系統性的快速轉變。
3.永續發展
強化多層級治理合作,包含政府與非政府單位,如工業、公民社會、科學機構,不同層級之部門或跨部門的政策及技術合作,可確保不同成員間的參與度、透明度、能力建構與學習,可促進強化國際對氣候變遷之反應、達成永續發展並消除貧窮的目標。
圖片來源:UNF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