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內涵包括氣候變遷調適8大領域因應氣候變遷調適工作推動內涵、溫室氣體減量6大部門有關溫室氣體減量作為及推動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所需之政策配套,並啟動跨部門的因應行動,期能逐步健全我國面對氣候變遷調適能力。

 

一、氣候變遷調適 

(一)加強災害風險評估與治理 

  • 落實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評估,檢視過去極端氣候災害所突顯之脆弱度,並評估已採取調適作為是否充分降低風險與脆弱度。
  • 加強氣候變遷災害風險治理,持續強化預警與應變作為,進行情境模擬、綜合性風險評估與管理、氣候風險分擔及調適方案研擬,以因應極端氣候衝擊並提升防災韌性。

(二)提升維生基礎設施韌性

  • 強化能源及給水等供給系統之建設、風險評估與檢修應變力。
  • 提升運輸、通訊及資訊系統等設施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

(三)確保水資源供需平衡與效能 

  • 強化推動多元水資源發展,建立節水、循環用水型社會,合理調配用水標的使用量,落實水資源永續。 
  • 強化水資源系統因應氣候變化之彈性,以因應極端降雨與豐枯差異變遽之衝擊。 

(四)確保國土安全、強化整合管理 

  • 落實國土保育,促進國土利用合理配置,強化國土管理機制,降低災害發生風險,確保國土安全。 
  • 提升城鄉韌性與土地利用永續性。 
  • 推動流域治理,建立流域安全、人文、環境、生態等整合管理協調機制。 

(五)防範海岸災害、確保永續海洋資源 

  • 建構適宜預防設施或機制,減低海岸災害。 
  • 保護海岸生物棲地與海洋資源,促進生態永續發展。 
  • 提升海岸災害及海洋變遷之監測及預警機制。 

(六)提升能源供給及產業之調適能力 

  • 確保能源設施安全及系統穩定供應。 
  • 建構氣候風險降低及調適能力增強之經營環境。 
  • 提升產業之氣候風險控管及機會辨識能力,以發展具氣候韌性考量之產品與服務。 

(七)確保農業生產及維護生物多樣性 

  • 維護農業生產資源、加強監測與預警機制、強化天然災害救助及保險體系、整合科技提升農林漁牧產業抗逆境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並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 完善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建構長期生態監測體系、強化物種及基因之多樣性保存與合理利用。 

(八)強化醫療衛生及防疫系統、提升健康風險管理 

  • 強化醫療衛生及防疫系統之預防、減災、應變及復原能力。
  • 提升健康風險監測、衝擊評估及預防之管理能力,維護全民健康並優先保障弱勢住民。 

 

二、溫室氣體減緩 

(一)調整能源結構與提升效率 

  •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再生能源,建構低碳能源供給系統及強化科技應用,加速提高綠能發電占比。 
  • 改善能源生產、使用及輸配效率及推廣節約能源。 
  • 規劃能源供應須兼顧環境品質及地區發展需求。 

(二)轉型綠色創新企業,執行永續生產及消費行動 

  • 輔導產業轉型為綠色低碳企業,並發展綠能產業,以提升產品之國際競爭力。 
  • 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減量誘因,加強推動產業執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之措施。 
  • 建立民眾永續消費習慣,促使產業調整為永續生產製程。 

(三)發展綠運輸,提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 

  • 發展公共運輸系統,加強運輸需求管理。 
  • 建構綠色運輸網絡,推廣低碳運具使用,建置綠色運具導向之交通環境。 
  • 提升運輸系統及運具能源使用效率。 

(四)建構永續建築與低碳生活圈 

  • 強化建築節能法規,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推動新舊建築減量措施。 
  • 推動既有建築效能分級管理及獎勵措施。 
  • 推動城市綠化植林,結合地方政府及民眾共同建構低碳城市生活圈。 

(五)促進永續農業經營 

  • 推動友善環境農業耕作,穩定農業生產,維護農、林、漁、牧生產環境,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 推動低碳農業,促進農業使用再生能源,加強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 健全森林資源管理,厚植森林資源,提高林地碳匯量,提升森林碳吸存效益。 

(六)減輕環境負荷,建立能資源循環利用社會

  • 政府政策及個案開發行為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時,應考量韌性建構及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具體行動,並考量環境議題共同效益。
  • 落實能資源循環利用及開創共享經濟社會,提升區域能資源再利用。
  • 減少廢棄物及廢(污)水處理過程之溫室氣體排放。
 

三、政策配套

(一)推動綠色金融,活絡民間資金運用,促進綠能產業發展及低排放韌性建構。 

(二)落實溫室氣體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推動總量管制及綠色稅費等碳定價制度。 

(三)建立便於民眾取得氣候變遷最新消息管道,提供獎勵或補助措施,促進全民行為改變及落實低碳在地行動。 

(四)推廣氣候變遷環境教育,培育因應氣候變遷人才,提升全民認知及技能,轉化低碳生活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