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掌握各領域所提調適策略能達成政策願景與目標,並有效執行推動,首先透過調適專案小組與工作分組的反覆討論,各調適領域應訂定總目標,並檢視其是否達成;策略目標則應儘可能予以量化。在後續行動方案規劃階段,每一行動計畫需訂定達成行動計畫的工作及績效指標,以有效評量與檢討行動方案執行結果與績效。

調適策略之擬訂,基本有二大思維:即避開風險,以及降低風險。前者係優先避開高風險區位或行為,免於遭受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後者則主要透過提升能力來降低風險,且可分為強化及預防兩種角度思考,以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各領域的調適策略均本著此二大思維分別擬訂。

總體調適策略則為跨領域的共同策略,作為各調適領域共同遵循的優先策略。總體調適策略包括:

一、落實國土規劃與管理 

同時將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的概念融入空間規劃體系,進一步納入各層級的國土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與非都市土地管制中,評估氣候變遷的可能衝擊,以調整發展方向,採取因應措施,並延續落實於後續的國土管理。

二、加強防災避災的自然、社會、經濟體系之能力 

自然、社會與經濟體系之間的調適能力相互影響,為降低臺灣在氣候變遷上的脆弱度,應同時強化防災避災的自然、社會、經濟體系之能力,以面對環境變遷與災害風險提高的嚴峻挑戰。

三、推動流域綜合治理 

以流域為單元,協調整合國家重要河川流域內之水土林資源、集水區保育、防汛、環境營造、海岸防護及土地使用等事項,優先推動流域整體規劃及治理。

四、優先處理氣候變遷的高風險地區 

高風險地區面臨水土複合性災害風險增加,考量其脆弱度與復原難度,應優先處理高風險地區,以減少氣候變遷衝擊與生命財產損失。

五、提升都會地區的調適防護能力 

臺灣將近80%的人口聚集在都市地區,而相關都市土地的規劃與管理制度缺乏對氣候變遷的回應,都市地區的氣候脆弱度高,應積極推動氣候變遷調適,以提升都會地區整體調適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