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2011年11月所發表之「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報告內容係彙整至2010年前較有共識之氣候變遷相關科學進展與研究成果。政策綱領引用其中內容作為論述臺灣氣候變遷未來情境的主要依據,分別說明臺灣氣候變遷的歷史與未來的推估。
有關台灣氣候變遷未來情境,係以科學家認為未來世界最可能的發展情境A1B
為例,運用IPCC多個全球氣候模式所模擬出的未來氣候變遷結果進行臺灣地區的空間降尺度分析,以提高解析度與精確度,主要發現如下:
一、近地表氣溫
多數氣候模式所推估21世紀末臺灣地區的氣溫上升幅度,相對於20世紀末將介於2.0至3.0之間,略小於全球平均值的上升幅度。在區域與季節方面,北臺灣較南臺灣的增溫幅度略高,春季較其他季節略低。
二、雨量
全球乾濕季越趨明顯的趨勢在21世紀將持續維持,臺灣北、中、南、東四個主要分區的未來冬季平均雨量多半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減少幅度介於-3%至-22%之間,南臺灣春季未來的平均雨量變化與冬季非常類似。未來夏季平均雨量變化,除了北臺灣以外,超過3/4的模式推估降水增加,約有一半的模式認為未來夏季平均雨量變化介於+2%至+26%之間。
三、颱風
依據歷史觀測資料顯示西北太平洋颱風以及影響台灣的颱風個數與強度,受年代際變化(inter-decadal
variability)影響較大,直接受暖化影響之線性變化趨勢則不明顯。然而,根據大多數氣候模式推估,在暖化的氣候情境下,全球颱風個數偏少的機率偏高,但颱風增強的機率與極端降雨的強度可能增加。
延伸閱讀